專家視角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動力和阻力
一、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動力
(一)政策的引導
政策影響高職院校是否開展專業群建設以及開展的范圍。2006年與2010年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方案中,雖然提出專業群這一概念,但從國家、省級地方政府隨后出臺的政策文本來看,建設重點在于單個專業,即開展單個專業的建設績效評估。如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為支持高等職業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建設重點專業。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組織開展“雙高建設”,通過項目立項、中期檢查、績效評估等一系列流程,動員高職院校在3~5年內組建專業群。依據國家政策指引,廣東、江蘇等省紛紛制定本省范圍內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方案,各高職院校也以此為契機組建校內專業群,專業群建設由少數地區高職院校的自覺探索轉變為全國范圍高職院校的集體行動。
政策影響專業群的建設模式及建設內容。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政策將專業群內涵界定為“重點專業+相關專業”,具體的建設內容則未有提及,核心專業的作用主要體現為“示范”,不強調專業的組群邏輯,關注相關專業可以共享核心專業的成果。“雙高政策”明確了專業群的組群邏輯(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功能目標(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建設內容與發展機制等內容。由此,專業組群邏輯由最初的僅關注學科、技術基礎的相近性轉變為依據產業鏈、崗位群等多種組群邏輯,從供給側出發組群轉變為從需求側出發組群。隨后,教育部等部門出臺《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等相關政策,進一步指導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內涵建設。
(二)產業發展的需求推動
有學者提出,2020-2035年可能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加速推進期,由于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模式與實體產業的融合日益加深,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界限將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模糊。而職業教育是面向產業的教育,其中專業是最先受到產業演進效應影響的要素。產業集群、產業融合、產業升級等產業發展態勢對高職院校的專業(方向)設置、專業組群方式、人才培養目標與內容等方面提出新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集群已然成為我國諸多省市普遍出現的現象。從理想狀態來看,高職院校應將專業群建在產業集聚區,借助地理鄰近所帶來的信息優勢,共享產業集群知識溢出的紅利。產業融合的類型有滲透型融合、延伸型融合、重組型融合以及替代型融合。高職院校依據專業目錄設置專業,專業(大類)的劃分標準依據產業分類,在產業融合突破產業邊界的情況下,高職院校需要根據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狀況靈活組合專業,培養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產業升級對專業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推動專業以集群的方式發展,帶動相關專業的整體知識更新。
(三)高職院校專業管理創新與職能優化的需要
職業院校的專業是按照社會職業分工、技術和服務活動、文化發展狀況及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將教學內容劃分而成的學業門類。因此,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專業群,必然涉及對職業發展特點的分析,職業也因此成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邏輯起點。在勞動分工體系的每一個環節,勞動對象、勞動工具以及勞動的支出形式都各具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了一種職業與另一種職業的區別。職業的這一特點要求高職院校設置相應的專業(方向)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與此同時,生產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等因素使得職業發展呈現合工趨勢。如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帶來加工、檢測、物流、裝配過程之間界限的逐漸淡化。為適應職業這種既分化又融合的悖論式發展趨向,高等職業教育需通過專業群的方式實現教學、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重構,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專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其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專業群的組建意味著專業可以共享群內實訓基地、儀器設備等教育資源,由多個專業的教師組成教學、科研共同體,匯集更多智力資源,形成更豐富的知識存量。
二、高職專業群建設的阻力
(一)組織阻力
院系之間的組織隔離影響群內的專業組合。專業群服務產業發展,因此,產業和職業分工決定專業群的結構。出于管理便利的考慮,院(系)內組群是當前高職院校較為普遍的選擇。如果二級學院(系)現有的專業結構是合理的,或是契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專業群建設借由科層制的管理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動。然而,如果二級學院(系)現有的專業組合并不契合產業鏈、崗位群的布局,由此組成的專業群其服務產業發展的作用有限,或者并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專業群”。這里就涉及管理邏輯和市場邏輯的沖突,市場邏輯要求高職院校能夠對環境的變化快速作出反應,動態調整專業結構,而管理則會更多考慮穩定的問題。
教研室制約專業間的合作。一個專業通常對應一個教研室,專業教研室組織教師研討、制訂教學大綱、開發課程等。這種分專業而治的教研室模式由于其封閉性運作,而無法承擔起專業群建設所要求的綜合性實訓基地建設、專業群課程體系開發等一系列任務。從專業教研室承擔的職能看,僅局限于行政事務或一般性教學事務,而缺乏對教師培養的制度建設,也就無法承擔起專業群教師團隊建設的任務。
(二)制度阻力
專業是國家管理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工具,圍繞專業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如專業目錄制度、專業認證制度、重點專業評選制度。教育行政部門以專業為基本單位規劃專業布局、安排招生計劃、進行教育統計等工作,這對專業群建設形成了一定阻力。
校內專業管理制度的路徑依賴。高職院校按照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專業目錄設置專業,形成專業負責人制度,由專業負責人制訂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以專業為平臺來配置資源,專業由同一專業學生所組成的班集體、教師組織,與教師組織相連的經費、教室、實驗室、儀器設備、實習場所等組成,專業意味著人、財、物的組合。各類項目評審也以專業為基本單位開展,愈加強化了圍繞一個個專業形成的隔離的工作體制。
重點專業建設制度的制約。重點專業尤其是國家級重點專業,發展水平較高,對高職院校的聲譽、質量等有重大影響,使其具備與上層領導進行博弈、協商的權利,重點專業是否愿意組群,是否愿意根據專業群的發展規劃、服務面向調整專業方向,這種博弈的存在也會影響專業之間的合作發展。
(三)文化阻力
高職院校通常以專業為單位開展招生及進行人才培養,學生、教師歸屬于某一專業,因此師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較強,形成專業文化。專業群建設時間短,專業群組建過程中沒有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專任教師的積極參與,而要實現專業之間的合作,關鍵在于人員之間的互動。跨專業大類、跨院系組建的專業群,群內專業課程體系、實訓設施等往往耦合度較低,專業之間容易產生文化沖突,難以達成共同愿景,專業群文化尚未形成。
從教師心理的角度來看,重新梳理專業群對接的產業鏈,意味著調整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更新知識、技能,這種學習壓力會造成教師心理上的不安與排斥,影響教師對專業群的認同。從高校教師的工作特點來看,高校教師工作獨立性、自主性強,群體間交流與互動較少,呈現出較為松散的狀態。模塊化課程建設、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等對教師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提出挑戰,要求從教學、科研個體文化向教學、科研群體文化轉變。
(四)利益阻力
利益分配和建設主體采取的策略是緊密相連的。院系組織是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主要空間,學生、經費、實驗室、教師等都有明確的院系歸屬,這種穩定的歸屬關系則會限制院系間的資源流動與共享。且二級學院的發展需要從高職院校爭取資源,這些資源的配置往往是競爭性的,影響跨院系組建的專業群內部的互動合作。
專任教師是專業群建設的實踐者,缺少經濟激勵則難以有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教師的工資主要取決于其職稱與崗位級別、教學工作量與科研成果,與是否參與專業群建設無關。除此之外,專業群的組建可能打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教師因此容易持消極保守甚至抵制的態度,如專業群的建設或許帶來現有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的刪減、調整,專業退出意味著教師的轉崗、職業生涯發展的重新規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新的專業知識,課程取消意味著工作時數、課時津貼的減少。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專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容易因為出現利益沖突、利益受損而破裂。
(五)校企合作阻力
專業群建設應建立在深入了解區域產業發展趨勢和現實需求的基礎上。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間的密切合作、信息暢通、組織融通是專業組合科學性與前瞻性、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的重要保障。但當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在合作形式上,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關系仍然以松散合作、短期合作居多,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導致高職院校獲得的市場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暫時性的。在合作內容方面,以企業階段性的實習指導為主,校企之間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全過程的聯合培養較少,合作短期性與人才培養長期性之間的矛盾,影響了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匹配。
Copyright ? 2010-2011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務在線 版權所有 地址: 湯遜湖校區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五里界中洲島 郵政編碼:4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