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教育“三教”改革的實現路徑
一、以“四個能力”建設推進教師改革
教師改革是為了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提升教師能力,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改革的關鍵是提升教師的核心能力,職業院校教師的核心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教研能力、教學能力、動手能力、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
1.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夯實教師專業能力
教師專業能力是教師在自已專業領域的能力,一是專業知識的掌握。教師專業知識必須深而廣,“深”即是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精與透,即教師必須對專業知識掌握達到一定深度,了解并掌握專業知識的前沿,具備開展專業研究的能力。“廣”即教師掌握專業知識的廣博性。教師不僅要精通某專業領域,還要對相關專業、交叉專業有較為廣泛的認識。當前知識交叉融合十分廣泛,崗位需要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教師需要掌握相關交叉知識,才能培訓以上人才。二是專業技能的掌握。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技能的演示者。只有這樣,才算合格的“雙師”型教師。要落實產教融合,采用理實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既有理論知識的傳授,也有實踐技能的演示。教師在實訓或生產實踐方面的言傳身教是職業院校教師的必備技能。積極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實踐、國內外訪問進修、新教師崗前培訓、教學微格演練、名師名課堂、教學觀摩、教學能力提升工作坊、教育技術培訓、課程思政培訓、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提升講座等培訓活動,促進教師培訓經常化、系統化,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與信息化應用能力。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技能,教師必須打破原有的觀念,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提升自已,不斷在學習中總結經驗。教師應該是教到老,學到老,實踐到老。
2.實施“寓教于研”計劃,提升教師教研能力
優秀的教師不僅只在平凡的崗位上完成教學任務,完成培養計劃,而且善于思考,善于實踐,勇于總結。他能思考如何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問題,用創新思路開展教學改革,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并開展實踐,善于總結教學經驗并將其形成具有可推廣性的案例、模式或升華成理論性成果,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實踐,惠及更大群體。具體如開展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利用教學資源庫建設網絡培訓學習資源,發揮“互聯網+”的思維,開拓豐富教研資源庫。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提升,既有助于推進人才培養改革,也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還有助于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基本能力。
3.開展教學競賽及研討活動,強化教師教學創新能力
教學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除了教師應具備的表達、組織等能力外,還應具備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教學標準的掌握與設計能力,還有教學實施能力和評價能力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必須具備實驗演示、技能展示、項目任務生產等方面能力,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大力開展教師教學競賽及研討活動,讓教師“贏在課堂”,提升全體教師信息化教學、課程思政教學等教育教學能力,實現精準人才培養、精準教學、精準育人。組織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以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為目標,包括教學規范、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能力,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定期推送教育理念、教育技術、教學方法等推文,促進教師理論水平的持續提升。建立服務教學能力提升的導師庫,通過教學競賽、名師選拔,或校內外優秀教師引入等方式,充實導師庫導師團隊。選拔種子教師、打造名師工作室等教師平臺,既為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專業學習提供平臺,又服務于教師職業生涯發展。
4.優化科研育人評價標準,提高教師科研與服務能力
科研與技能服務是職業院校除了人才培養之外的另一大功能,職業院校的科研社會服務注重產教科融合,致力于推進產學研轉用。轉化靠平臺靠技術,但歸根到底是靠人,靠教師及學生的參與。因此,科研與技能服務是職業院校教師應當具備的技能和應該擔當的職責。教師在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后,可以依托平臺開展技術攻關與創新研究,為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或以創新技術提升生產力,為企業轉型升級服務。建設產教科聯合平臺,寓教于研,將研究或生產項目引入到課堂中,推進面向產業鏈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產教科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專業交叉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全面支撐教育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精準育人。
二、抓住“四個關鍵”推進教材改革
1.把握教材先進性
教材改革要體現先進性。一是政治上的先進性。教材應該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必須體現政治立場堅定,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政治信念,站穩政治立場,遵守政治紀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說到教材時曾強調:“教材體現國家意志”“切實保證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要實現這種導向,教材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的思想作引領。二是學術上的先進性。教材要體現學術質量,其內容必須體現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因此教育要及時將前沿的學術成果及研究方向融入其中,讓學生能及時了解最新的知識及本領域發展的方向,激勵其攀登學術高峰的遠大志向。只有在政治上、學術上均體現出先進性,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重視教材適應性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于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明確要求:“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每3年修訂1次教材,其中專業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鼓勵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探索‘雙主編制’,及時吸收行業發展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編寫一批精品教材。以此解決職業院校的教材建設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內容陳舊老化、更新不及時、教材選用不規范等問題。”這些都是對教材適應性的明確指示。因此,教材應及時更新內容,適應產業發展對新技術、新崗位的要求,適應項目式教學、模塊化教學的需要,適應在線學習、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等泛在教學模式的需要。要鼓勵教師使用數字化教材、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等新型教材,配套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和真實性教學項目,建立內容對接產業需求、動態更新的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如,使用活頁式教材,當新技術新規范更新后,教師可以自由插入幾頁新內容,既有利于開展個性化教學,又解決了教學內容滯后于產業技術發展的問題。
3.推進教材數字化
數字化教材有別于傳統教材,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采用數字化技術并兼容圖、文、聲、像等多媒體功能,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紙質教材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為適用于各類學習終端的互動性教材。它具有信息的多維化、內容的海量化、閱讀的交互化、形式的多樣化、傳播的網絡化等特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這種信息化資源既可以是數字化教材,也可以是數字化的教材補充材料,既涵蓋紙質教材具備的內容,還可增加諸如教學大綱、實踐實訓、典型案例、課后練習、模擬試題、與紙質教材內容相配套的教學課件、音視頻資料以及相關學科或專業的知識拓展等內容。數字化教材作為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對計算機知識和數字化素材進行編輯加工的能力,概括來說,應具備整體設計能力、頁面處理能力、視聽處理能力、技術操作能力。
三、落實“四融入”“五互動”推進教法改革
1.落實黨建思政、信息技術、真實項目、傳統文化四要素有機高效融入課堂
一是要加強黨建思政融入課堂。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格素養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教育和引導學生,校準價值航向,為黨和國家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那就需要用先進的理論武裝學生,用高尚的品德修煉學生。因此,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教師要將黨建思政融入課堂,深入解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通過課程思政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奠定學生厚重的人生底色。二是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設計,將信息技術運用設計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設計教學課件,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運用信息化平臺及教學手段,開發學生學習心智,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師生課后利用網絡,鞏固學習內容,完成課后作業,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反饋的信息,以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信息技術,提升對信息技術使用的興趣。三是真實項目融入課堂。職業教育是知識與技能并重的教育,將真實項目融入課堂,這種項目可以是企業真實生產項目、研究項目,也可以是競賽項目,還可以是由老師設計的任務化項目,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可以圍繞真實項目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中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拉近教學與市場、企業的距離,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備職場所必須的市場觀念與實戰能力,加速學生到職員的轉換。四是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做出重大國策:2025年前全面復興傳統文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包括職業教育的各個領域,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因此,當前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必須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以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臻于至善的個性品格,涵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熏陶學生團結協作的價值觀念,培育學生責任擔當的人生態度,全面、完整、高質量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推進場景體驗、平臺媒介及理論實踐資源的“五互動”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師互動、場景互動、平臺互動
師生交互、生生交互是常規課堂或線上課堂提升學習效果、營造學習氣氛的基本方式。職業院校可以通過開發校企遠程互動教學系統,通過智慧校園建設實現跨區域、多場景、網絡化協作教學與教研的目標。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學中即時連線企業,或者兼職教師直接通過網絡參與實訓教學、師生互動和教研活動,實現了企業兼職教師“遠程教學直播”,落實師師互動;另一方面,企業生產與實驗設備及工作場景即時進入課堂,讓學生體驗實時、先進的工作環境,落實場景互動。學校還可以將校內信息化教學資源與校外平臺教學資源進行對接,實現平臺互動,教師可利用豐富的資源,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建設若干個性化課程,從整體上推進課程的模塊化建設;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選擇課程或模塊化教學資源,開展個性化自主學習。通過校企師生充分交互,共同對教材、教法進行共創、研發,推動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的有機聯系,提高教材服務課程教學的能力,推進產教融合、開發一批校企合作教材,建造“智慧教室”實施數字化賦能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融入教與學的全要素、全過程,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改革;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真正推動“課堂革命”教學改革。
Copyright ? 2010-2011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務在線 版權所有 地址: 湯遜湖校區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五里界中洲島 郵政編碼:4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