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圈層成長共同體賦能大學生思政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網絡社交的發展催生了“圈層化”現象。“圈層化”的本質是具有某種特質的群體性集中。一方面“圈層化”形成的信息屏障,致使主流信息傳不到、學生想法猜不透、網絡異見截不住等問題,割裂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聯系,造成關系淡化甚至對立;另一方面圈層內部穩定的成員結構等積極效應,對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大有裨益。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采取“融—破—建—塑”路徑構筑大學生積極圈層成長共同體,試點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積極融圈
構建共同話語體系
學校構建了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前提的教育實踐探索。一是堅持教育的生活化,建立共同知識體系。學校將學生的知識、體驗、經歷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內容體系中,在“勞動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職業生涯規劃”等課改過程中,把學生的志愿服務、一站式社區生活、陽光長跑等融入到課程體系的建設中,用感恩日志、陪跑記錄、社交網絡動態等學生日常活動生成教學內容;同時打造“青春有你”“金湖學子說”“薪火志”等師生金職故事,將師生自身的成長經歷、生活感悟等在課堂上再現和分享。二是開展鼓勵教育實踐,創設平等對話氛圍。學校提倡以開放的姿態、多元的視角、敏銳的嗅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鼓勵教師充當學生社交圈的點贊者。實施“1+1+1”鼓勵教育模式,即每1名教師運營1個微信群,每1名學生朋友圈至少有1名教師可見,每1天1個網上評論回復,建立網絡社交互動。通過“點贊”讓學生從心理上感到被認同,再用充滿生成性的交流方式,給予評論和留言,觸發學生的思考。學校輔導員運營的“夸夸群”“樹洞群”,引流學生上千人,每日開啟話題上千條,涉及學生生活各個層面,有效增進了師生的思想和情感融合。三是共創設計網絡語言,提升師生情感共振。“萌化”語言和不斷更新的表情包是當代大學生網絡社交的重要特點。為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學校借助年輕化的圖文符號來表達教育意圖,師生共創設計的“青牛”“小金”“網紅老師”的表情包,塑造了多個相同的話語體系。表情包不僅承載了表達情感的功能,學生在社交群分享時還引發了更多有價值的二次創作和分享:將教師上課的“金句”“趣句”構建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表情包。金職表情包成了學生對學校情感表達的文化形態,搭建了師生溝通的橋梁,在不同圈層文化之間營造互通互動的和諧關系。
試點破圈
化解圈層負面效應
不同圈層構建的特有話語體系導致圈層之間的區隔化和分離化。圈層內部呈現封閉和僵化的特點,造成圈內成員思想的固化。為了打破固化的圈層結構,突破圈層壁壘,學校積極尋找破圈路徑。一是破認知固化圈。鼓勵學生擺脫既有標簽,走進由學校輔導員工作室組織開展的“學點新東西”第二課堂,其中包括手工、健身、寫作、繪畫、新媒體運營等多個課程活動,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助推新認知的形成。二是破情感極化圈。學校每年開展多次心理調研,尋找學生圈層背后的情感需求,如“飯圈”、網絡游戲、二次元等圈層背后對應的學生生活空虛感、情感孤獨等消極心理問題。通過學校心理中心、學院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三級心理關懷,共同形成心理動態晴雨表;通過常態化開展班級心理主題班會、多層次團體輔導、“五必談”制度等方法,逐一轉化學生的情感需求問題。三是破社交窄化圈。“宅文化”催生了大學生“社恐”等消極心理,導致大部分學生社交圈子僅限于寢室和班級。學校以公共課和學生活動為抓手,創新構建新的班團組織,跨專業、跨學院組建“ZHU夢班”“維實班”等,在三至六個月的學習實踐中,豐富學生的社交資源,將全校師生關系鏈勾畫為“六度空間”,即通過六個人就能鏈接到學校任何一名教師或者學生,從而為學生構筑高質量的社交關系網。
主動建圈
掌握思政教育主動權
學校運用參與式文化提升圈層內的身份認同,創造出自由、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掌握陣地建設的主動權。一是“借力”建圈。學校借學生智慧力、影響力,順勢而為,借力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搭建“WE成長課堂”,吸納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等作為學生講師,組成紅色宣講團、防詐宣講隊、安全教育宣講組等團隊,學生自己磨課、授課,將生澀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入腦入心的語言,開展紅色宣講、學業指導、安全教育等。二是“合力”建圈。學校與學生共建網絡生活場景,在線上互動的過程中實現教育的生活化,打造“21天賦能”活動品牌,邀請朋輩榜樣為群主,通過群主線上直播推薦、朋友圈話題營銷,吸引相同目標的成員入群。在社群內開展個人目標打卡,群主每日督促和鼓勵成員完成既定任務,社群內成員將學習、運動、技能等進行日常分享,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給力”建圈。為在新媒體時代給學生注入信仰的力量,學校以融媒體中心、輔導員工作室為載體,以師生共創的形式,打造思政文化育人品牌,推出“理想”“積極小課”等短視頻欄目,學生在自拍、自演、自導的過程中,將知識的學習變成行動的自覺,形成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圈層文化。
正向塑圈
規范圈層引流培育
學校積極塑造開放有序的圈層系統,主動引流學生入圈培育。一是系統性構建圈層生態。學校致力于構建大學生“圈層成長共同體”生態系統,讓參與的所有角色互相驅動、共同發展成長。圍繞“微—中—外—宏”四維度、“環境—組織—個體心理—課程—評價—社會支持”六系統組建網絡社群,建立“寢室群、班級群、學院群、工作群、興趣群、志愿服務群”等多個社群,融入社群運營管理方法,教育主體成為圈層的發聲者和融入者。以班級微信社群為例,班主任是微信群的管理員,不僅要通報日常班級管理事務,還需要找到學生群體的利益共同點維持班級群的活躍度,如分享學習、生活、工作等資源,形成集信息、情感等多個價值點在內的集合地,持續發揮圈層的正向影響。二是引導式培育圈層領袖。學校在“青馬班”“業余黨校”“干部訓練營”等組織中設置“領導力、網絡素養、社群運營”等必修課程,以“我發起一個話題”“我談時事熱點”等任務,引導其活躍在自己的網絡社交空間中,討論正向價值議題,培育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同時輔導員、思政教師在各個圈層內參與討論,開展線上答疑、線下沙龍,了解學生對事件的看法,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三是多途徑保障圈層規則。出臺《網絡社交平臺管理和監督制度》,在開放式的信息生產流程中架構多層級把關審核,細化學生網絡身份管理制度,包括群主負責制、成員實名制等;建立預警反饋制度,每個社群信息員將不良信息進行第一時間截流,避免圈層內非理性思想的傳播;同時學校定期開展網絡法律法規制度的宣傳和教育,針對圈層內不同角色定位的成員,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將規則意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Copyright ? 2010-2011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務在線 版權所有 地址: 湯遜湖校區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五里界中洲島 郵政編碼:4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