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學習時,就能用真梯看結構、實訓實操,讓我們在外出實習或畢業后,馬上就能上手。”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杜波說。
每年招聘季,部分公司在招回新員工后,都會花費大量時間,為員工進行崗前培訓,更有許多技術崗位的新員工,需要跟隨師父學習一段時間,方能獨自上崗。花費大量時間培訓新員工,讓企業“下血本”。而在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一座由校企共建的電梯實訓基地,改變了企業和學校的育人模式——學生所有專業課均在電梯實訓基地完成,課堂上,學生不僅能直接接觸真梯,還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拆裝、調試電梯。學生足不出戶,便能熟練掌握進入企業后需要了解的各項工作內容技能。
穿上工作服,來到位于校內中瑞校區合作電梯實訓基地內的“教室”上專業課,該校2021級機電工程系電梯工程技術專業的杜波,每周都會有5次來此上課。說是“教室”,不如說是在實訓室內擺放的幾十張課桌椅,和一塊智能黑板。智能黑板的背后,是通電便能實際使用的商場(地鐵)同款手扶電梯。
“同學們,你們看這個裝置,不要認為設置得很不合理,電梯所有的避險安全裝置,大多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4月14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電梯實訓基地時,該校機電系專業課教師程秀,正在為學生們講授《自動扶梯技術》相關知識要點。當講到部分電梯的零部件時,她會從擺放在電梯的白板前走向扶梯,并根據分組,喊上幾位同學來到扶梯前仔細觀摩。
程秀老師說,自從2017年底電梯實訓基地落成,電梯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絕大部分都搬進電梯實訓基地來上。“學生在這上課,能直觀地看到電梯零部件,觸摸拆解電梯,我們為學生授課時也更直觀,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對學生來講,在校學習能直接摸到真電梯,并親手拆卸維修,動手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杜波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實訓基地內上課,能見到實物,更能清晰地了解操作過程。并且實訓基地內所有的電梯,均為電梯企業市場在售產品,待畢業進入企業后,工作內容就能馬上上手。“不光這樣,學這個專業前,我以為自己對電梯已有所了解,但進入實訓基地學習后才發現,專業視角下的電梯,還有許多自己不知道的功能。”杜波說。
極目新聞記者在該校電梯實訓基地內看到,1500平的實訓基地內,安裝了4部垂直電梯和3部扶梯,除已建成的8個電梯井道外,基地還設置了23項。88套真實電梯實訓模塊,可供254名學生同時使用。
據該校機電系專業教師肖國明介紹,電梯實訓基地是由學校和瑞士迅達(電梯)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目前實訓基地內所有電梯,均為不同型號和不同功能的真梯,不僅可供學生在校內學習實訓,也可用為校企合作公司的員工培訓中心。
“像《電梯結構原理》《電梯電氣原理與設計》《自動扶梯技術》和《電梯安裝與維修》等專業課程,我們都會放在實訓基地上。學生畢業前,只需通過簡單培訓,就能拿到特種行業上崗證——電梯維修工證書,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就能立刻上崗。”肖國明老師介紹說,在這里上課,同學們需要像正式上班一樣,穿上勞保服。實訓周時,老師們還會帶領學生把電梯拆了,讓他們親自動手修理。同時,他們還會為學生布置各類特色作業,比如視頻作業等,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據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玉才介紹,機電系電梯工程技術專業不僅是國家級骨干專業,還是省級特色專業,“學歷教育 職業技能 素質拓展”是培養學生的教學目標。為將學生培養成高技能人才,電梯工程技術專業積極“出海”,主動與業內龍頭企業共建實訓室、共享師資,在校便按照行業、企業、崗位要求對學生進行培養。不僅在教育教學管理上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與意志體能訓練,還學生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技能訓練和重思辨求創新的技術培養。這種做法,也深受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每年畢業季,該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
目前,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實施“校企雙主體、工學六合一”育人模式,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改革,積極推進招生與招工一體化,積極探索職業院校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式,開啟政府、學校、協會、企業合作人才共育新模式。